关于龙凤呈祥铜镜的介绍
在历史的长河中,中国的青铜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。其中,雍正年间的青铜更是以其精美绝伦、工艺精湛而著称。今天,我们要探讨的便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——龙凤呈祥铜镜。
铜镜,又称青铜镜,是古代日用品。在中国古代既用于鉴容,也用于辟邪等场合,因流传四千多年以上,在物质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。是古代劳动人民锻造数量最多的铜器之一。铜镜的起源可追溯到9000-8000年前,在西亚的土耳其恰塔尔休于遗址中,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10面黑曜石制成的祭祀太阳神的镜子。早期铜镜作用于祭祀礼器、占卜吉凶阴阳,常被作为天子赏赐之礼。随着长期的发展演变,从春秋晚期开始,铜镜作为日用鉴容的古代日用品数量逐步增多。汉代是中国铜镜发展的鼎盛时期,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,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。宋代以后,由于铜资源减少,政府为了保证币材的充足和货币经济的稳定,颁布了一系列铜禁政策以限制铜的使用。明清时期玻璃镜子被欧洲的传教士带到了中国。因为玻璃生产方便,成像比铜镜清晰明亮,在清末玻璃镜子就替代了铜镜,从此中国的铜镜就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辨别古铜镜的真伪,首先应该通过看形、辨锈、闻味等几个方面,来辨别古铜镜的真假。“看形”是鉴定古铜镜的一个方面,超过20厘米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,大铜镜弧度很大,小铜镜弧度收缩不自然。所以,仿制铜镜照出的人和景物,往往不清晰,甚至变形。
除“看形”外,辨别铜镜上的锈和铜的味道,也可以对古铜镜进行真伪方面的鉴定。从锈上来说,新仿的铜镜,它的锈是后做上去的。采取了一些化学的作用,或把一些老铜器上的锈划下来以后,用胶和起来粘连在上面,可以用水来辨别。仿制品的铜镜,将其放在水里,会出现几种情况,一种情况就是不沾水,有锈的地方不沾水,是逆水的,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。沾水以后,新仿制的铜镜有这样几种味道,一种是硫酸味;一种是臭味,碱烧过的那种臭味;还有一种是铜腥味。就是刚炼出来的铜作成的铜镜,也有一种铜腥的味道。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,这里所说的铜香味,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。看形观察铜镜的形状,从形状上对古铜镜的真伪进行辨别。为保证铜镜能具有真实、清晰的效果,古人在铸造铜镜时,镜子的大小和弧度有严格的比例关系。一般来讲,小一点的铜镜可以看到比较平缓的弧度,超过20公分的铜镜就基本是一个平面,看不出明显的弧度起伏。而新仿的铜镜弧度与镜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。辨锈新仿的铜镜上的锈是后做上去的,把它放在水里会出现几种情况,一种情况就是它不沾水,有锈的地方它不沾水,是逆水的,就像荷叶沾水一样的感觉。闻味把铜镜沾水以后用鼻子闻,新仿制的铜镜通常会有硫酸味、碱烧过的那种臭味、铜腥味。而老铜镜一般有一种铜香味,就是出土后的泥土香味。
综上所述,龙凤呈祥铜镜作为雍正时期的佼佼者,以其独特的造型、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世人的赞誉和青睐。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杰出代表,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。在欣赏这件艺术品的同时,我们也应该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,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